西藏昌都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军:文明城市创建让藏东明珠更璀璨
发表时间:2021-03-18来源:中国文明网

视频来源:中国文明网

昌都

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

是茶马古道人流物流集散地

是连接藏、川、滇、青的枢纽

是西藏通往祖国内地的重要门户

是西藏的革命老区

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西藏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地方

素有“藏东明珠”的美誉

  名副其实的“藏东明珠”

  记者:昌都被誉为“藏东明珠”,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昌都。

  陈军:昌都不但自然景观独特,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距今4000—5000年的卡若文化、隋唐时期的东女国文化、马家窑文化、苏毗国文化、吐蕃文化、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茶马古道文化,以昌都战役为标志的红色文化,以及昌都锅庄、芒康弦子、丁青热巴三大舞蹈、强巴林寺酥油花制作技艺、江达波罗木刻、芒康曲孜卡三弦舞、芒康盐田晒盐制作技艺、昌都嘎玛嘎赤绘画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藏高原古文明的中心之一和康巴文化的发祥地

  这里发展潜力巨大。境内矿产、水能、农畜产品、动植物、森林、旅游等资源丰富,后发优势十分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创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脱贫成果巩固拓展,民生福祉大幅提升,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各族人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藏东大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繁荣发展的新气象。

  城市因文化滋养更具魅力

  记者:昌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对于如何挖掘文化底蕴,赋能文明城市创建进行了哪些探索?

  陈军:近年来,昌都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心怀“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谱写了藏东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文化产业迈开新步伐。“十三五”期间,投入3.7亿元推进昌都文化产业在规模数量、营销渠道、集聚效应等实现全方位进步。2020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

  文化艺术焕发新生命。始终坚持以创新发展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助推文化艺术焕发新生命。打造昌都市第一部红色歌舞曲《昌都往事》和第一部具有藏东特色红色题材爱国主义话剧《铸魂达玛拉》,逐步形成了一批叫得响的文化品牌。

  文化服务提升新水平。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整合基层阵地资源,积极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行政村演出队覆盖全市1142个村(居),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大力开展文化扶贫项目,着力打通文艺惠民“最后一公里”,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在推动文明城市创建中,我们始终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相继改建新建图书馆、综合性博物馆、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深入挖掘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全民阅读活动、书美影展、卓卓康巴文化旅游月等品牌文化深入人心,高品味文化艺术创作深入推进,具有昌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以文塑城、以文化人交相辉映,城市因文化滋养更具魅力

  文明和谐新风尚 蔚然形成

  记者:昌都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效?

  陈军:我们始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育民、创建惠民”宗旨,把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重要内容,以攻克薄弱环节、整治市容市貌为主要抓手,将提高群众文明素质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全面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市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美丽城市画卷初展。积极开展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和维护工作,三年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突出整治背街小巷、公共厕所、公路沿线、主要河道、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公共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市容市貌明显提升,人居环境极大改善,藏东古城焕发新魅力。

  老旧小区换了新颜。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分期分批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小区配套和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取得明显成效,一大批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同时,针对乱搭乱建、乱改乱用、乱停乱放、乱贴乱挂等突出问题,坚持市、区、乡(镇)、村(居)四级联动开展专项整治,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持续深化精神文明教育,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深入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网、文明餐饮、诚信建设、移风易俗等专项行动,城乡居民文明素养大幅提升,公平正义、诚信守法、尊老爱幼等成为社会的正能量和全民践行的规范,文明和谐新风尚蔚然形成。

  我们将倍加珍惜入选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这一机会,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努力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新昌都。

责任编辑:周 胜武(实习)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