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电影和现实题材电影海外获赞-中国文明网
新主流电影和现实题材电影海外获赞
发表时间:2024-03-2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体:
打印:

《2023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显示——新主流电影和现实题材电影海外获赞

  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对我国建成电影强国提出了“2035年,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大幅提升”的目标。那么,如今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情况如何?哪一类电影较受海外受众喜爱?中国电影影响力如何进一步提升?日前,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现代传播》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平台传播效果研究——《2023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上,记者捕捉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整体传播效果值得肯定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加速受众观影模式从线下影院到线上网络平台的转变,因而,2023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转战”网络平台,以2020年至2022年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平台的整体表现为样本,从媒体关注度、社交平台表现、二次传播效果、专业平台评价等方面出发,全面评估2020年至2022年3年间中国电影在海外网络的传播效果。这也是自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项目开展13年来首次专门做网络平台调研。

  《报告》显示,本次调研选取电影样本合计103部,其中2020年41部,2021年33部,2022年29部。调研数据收集自Google News(谷歌新闻)、油管、推特、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烂番茄、信箱、TMDB(电影数据库)7类代表性平台,形成了国际网络受众对中国电影接受度指标模型体系,得出2020年至2022年海外网络受众对中国电影接受度的总体得分。

  《报告》公布了2020年至2022年中国电影海外网络传播力排名前30名榜单,其中《花木兰》名列榜首,传播效果较好的影片主要有以下几类:剧情电影如《气球》《日子》《人生大事》等,新主流电影如《1921》《八佰》《我和我的父辈》《长津湖》等,喜剧电影如《你好,李焕英》《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等,动画电影如《新神榜:杨戬》等,动作电影如《怒火·重案》等。

新主流电影《1921》实现了较好的海外传播效果。 资料图片

  “在此次调研中名列前茅的电影,无一不揭示了一个事实,我们丰富的神话历史资源和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史、建设史里本来就孕育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事母体,抛弃了我们的‘根系’就失去了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影响力真正的源头活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表示,中国电影更应加强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辩证融合,以民族化的创作取向、美学精神和文化意识,夯实独具中国特色的话语内容。

  《报告》显示,中国电影在海外网络平台的整体传播效果值得肯定,整体表现好于之前年份。其中《报告》首次对谷歌新闻媒体报道进行了语义分析,可以观察到“最佳”“荣誉”“顶尖”三词出现次数最多,其中,也不乏“喜爱”“出色”“影迷”等高频词汇,说明中国电影在国际主流媒体上受到较多好评,是全球电影亮眼的组成部分。

  重建电影传播评价体系

  《报告》指出,加快“十四五”期间电影文化强国建设,持续提升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影响力,首先要重建电影传播评价体系、把握二次传播主动权。

  从以往的调研情况看,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网络院线上线率较低,奈飞可搜索到的中国电影非常有限。黄会林介绍,国际网络平台上线播放电影非常看重国际院线票房,会先对影片进行严格的评估与预算,一般预计卖座率高的电影才能在国际网络院线排片上映,所放映的外语片若不是高票房的电影,很难走进海外网络平台。

  在本次调研中,电影《气球》可谓异军突起。该片在国内放映之前就已经参加过全球60多个电影节,获得2019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提名和东京FILMex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如果只参考票房数据,《气球》获得海外网络院线排片的可能性并不大,但通过二次传播和电影良好的口碑,更多的国外受众看到了藏地文化中的女性形象。

  “如果中国电影希望国外受众购买电影票、付费订阅会员来主动拥抱中国电影,那此次的调研结果已经足以说明,拥抱自由上传、二次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黄会林认为,突破以往网络调研的思维模式,突破版权问题对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限制,重新建立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评价模型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着力打通人类情感的命题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显示,电影《1921》在油管平台上进行二次传播的效果骄人。黄会林称,这是“调研者设计研究模型初始并未预测到的结果”,由于有订阅量较大的用户上传了这部直接表现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事件的新主流电影,使之在传播效果上突破了以往该题材在国外的传播壁垒。

  同时,《报告》显示,电影《人生大事》在社交平台推特上获得了粉丝20万以下的普通用户大量评论点赞,网友们纷纷使用“暖心”“感人”“真情流露”等词汇形容观影体验,说明该主题对于普通人的吸引度较高、具有人类广泛性的共鸣。

  “过去我们一些研究者想当然地认为西方受众对中国新主流电影不会感兴趣,其实恰恰相反,他们对此充满了兴致,《报告》以客观权威的调研数据给了我们信心与激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视协副主席胡智锋谈道,《报告》发现了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中的新现象,发现了中国新主流电影和现实题材电影都受到海外受众关注与好评,因而要坚持中国电影民族化理念,大胆建构张扬民族化、具有东方审美气质的新主流电影,积极促进展示当下现实中国的鲜活生动的电影走出去,对于国外了解真实中国是极其重要的。

  这也让行业意识到,必须发挥中华文化主体性,承认差异性、“画好同心圆”。“中国主流文化并非被隔绝在我们的国土内,电影可以讲好中国故事。捕捉反映民生问题的电影,才能真正获得全世界受众的情感支持。我们需要找到那些真正能够打通人类情感的命题,让这些流动的载体,完成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功能使命。”黄会林强调。(记者 杨雯)

【责任编辑:王爽】